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鎮江文化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探析 (3)

▪江蘇大學 萬雪梅▪

(續上期)
(2)鎮江掌故
鎮江掌故是指鎮江地區“上下古今無所不包的記事,社會發展狀態的真實記錄,有歷史事件、人物春秋、文壇趣事、鄉土民情、名特產品、地名由來、朝野趣聞等”(陸潮洪 230),其史海拾遺、名人軼事、藝文佳話、山水探幽、地名溯源、美食品味均從獨特的視角來展示鎮江文化的風采與神韻。3000年歷史長河的蹤跡,鎮江及丹陽、丹徒、揚中、句容的突出歷史事件、著名人物的不同側面、文壇的逸聞趣事、山水的多彩傳說、繽紛的鄉土民情、綺麗的地方風俗、富饒的特產物品、各種地名的由來(楊兵 162)在鎮江掌故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是鎮江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構建鎮江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不可忽視的部分。如“梁紅玉怎樣戰金兵”就能從《鎮江掌故》(陸潮洪 181-183)中找到答案。
3、藝術與美感
(1)鎮江書畫
鎮江曆歷史悠久,其書畫亦源源流長。最早可追溯到記載西周早期分封諸侯的珍貴歷史文獻宜侯夨簋,簋內底有銘文12行120餘字,其書風“雄渾而肅穆,結體謹嚴而舒暢,章法整體而自如,筆法凝煉而遒勁,為中原書風與南方神韻妙合之作”(唐明覺 1-2)。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有無專鼎,其銘文為大篆金文,風格清雅秀麗,“暗然渾古,疏落欹斜,若崩雲乍頽,連山忽起,為之心醉”(康有為)。唐大曆十四年(西元779年),有《延陵季子墓碑碑文》; 西漢有銅鼎隸書銘文,“其書融古樸與俊朗、自然與規則為一體,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明覺 2)。
《鎮江書畫》中所論及具有大家風范的就如:書法世家郗氏,琅琊書法世家王氏、顔氏,南朝書法世家蕭氏,陶弘景、顏真卿、米芾、笪重光、王文治、京江畫派、劉鶚、柳詒徵、呂鳳子、趙無極等;歷史遺跡中論及的有焦山摩崖石刻和焦山碑林(唐明覺)。
(2)鎮江詩文
“壯麗山川古潤州,江左人材淵藪”(盧彬士),鎮江詩文佳作也極其豐富。最早記載大概始於南朝,至唐宋時期,名篇迭出、盛極一時,元明清三朝在此基礎上,有所開拓,近代以來,流連山水、感憤時事的篇章層出不窮。從北宋《潤州類集》起,鎮江就有編纂地方藝文之風,至今猶盛。
如裴偉《鎮江詩文》就是首本將論及鎮江的舊體詩詞和散文編選在一起的作品集。全書收錄了李白、蘇軾、陸游和蔡元培等130位中外詩人作家論及鎮江的作品160篇(首),形式兼顧各種體裁,內容也不限於以往的山水勝跡,重在抒發自然性靈,闡發人文關照,充分體現了其文學性、地域性和多元性。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已經開始關注鎮江文化對外傳播的問題,因其有意採撷了4位分別來自美國(賽珍珠)(195)、日本(策彦周良)(77)、朝鮮(金宗直)(73)和新羅(崔致遠)(23)的海外文人的作品,讓讀者管窺到了“異鄉人看鎮江”的視角。
4、民俗與風情
(1)鎮江飲食
勤勞的鎮江人民,不僅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同時創造了許多美饌佳肴。東晉時有“京口酒可飲,兵可用”之說;《新唐書·地理志》記有:“新豐酒亦頗著名”(新豐即今丹徒辛豐鎮),李白就有詩云,“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岐歌”(顧克敏 37)。
鎮江飲食文化頗具特色,它根植於人民、根植於傳統,依賴於城市的發展而自然因襲和傳承,不僅是鎮江歷代人民賴以綿延發展、增强凝聚力的紐帶,也是維繫鎮江名城形象以及鎮江聯繫世界的橋梁之一。如大旅行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1254-1324)在其遊記中就曾談到“鎮江府城”使用紙幣,恃商工為話,產業多以織數種全棉絲絹,野味及適應生活之百物皆饒(顧克敏 37)。
鎮江烹飪藝術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淮揚菜中的一朵奇葩,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又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如“三怪”(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面鍋裏煮鍋蓋)、“三魚兩頭”、“東鄉羊肉”、“揚中河豚”等美味佳肴,都充分顯示了鎮江飲食文化既發揚傳統、博採眾長,又善於不斷創新的文化品味(吳林森 2006: 2-3)。鎮江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四季有別,適應面廣。其中前文所及“三魚兩頭” 在具體烹飪時就體現了這個特點,“三魚”乃刀魚、鰣魚、鮰鱼,而“兩頭”是指清炖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此外,鎮江有名的菜還有秧草河豚、三鮮脱骨魚、炒山雞片,雞汁干絲、東鄉羊肉等,最負盛名的蟹黄湯包已有千年的歷史。
今日之鎮江飲食,更是絢麗多彩,有三四十種佳肴美點製法被收進《中國菜譜》、《中國小吃》等書,《經典筵席》、《新潮鎮江菜》、《中國鎮江美食大典》,高度概括了鎮江飲食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顧克敏 38)。
(2)鎮江風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鎮江風俗是鎮江區域內的人群,在共同的生産實踐和社會交往中,自發而又逐漸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精神現象。它既是社會觀念形態的體現,也是一種不自覺的信仰意識。它的民族性、社會性、傳承性很强,是鎮江地域文化中極為本土、極為珍貴的部分(吳林森2007: 246)。如《鎮江風俗》作為建國後第一部傳播、宣傳本地域的民俗、民情、民風的專著,從嵗時風俗、衣食住行、人生禮儀、閑暇娛樂、新風流變以及陋俗摒棄等六個方面比較詳盡地展示了具有鎮江特色的風俗。
其中,嵗時裏提到了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二月八、二月十二花朝節、上巳節(通常為三月三)、寒食、清明、端午、六月六、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冬至、臘八、送灶和除夕的風俗;在衣食住行方面歸納總結了鎮江人的服飾、髮飾、面飾、飲食文化、以及老街、小巷和宅院的特點;人生禮儀裏提到了鎮江在婚嫁、生養、壽辰和喪俗方面的特點,閑暇娛樂裏總結了廟會、民間藝術、遊戲和閑趣的風俗,新風流變概括了鎮江在民風、民情、民謠和民品方面與時俱進的變化,陋俗摒棄指出了鎮江人民在吃風、紅白、賭博和人際等方面陋習的摒棄(吳林森、李德柱)。
( 待續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