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文友社】
不 習 慣 抗 議,習 慣 哀 痛、埋 怨、遺 忘

「我們不習慣抗議,習慣哀痛、埋怨、遺忘」。這樣的一句話印在一本小說的封面上,當然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小說的作者是新加坡的英培安。小說的主場是新加坡。
新加坡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國家,那裡的華人在怎樣地生活著,都是華文讀者關心的。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新加坡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最南端,北部以柔佛海峽與馬來亞相隔,南部同印度尼西亞隔著麻六甲海峽遙遙相望。除了本島之外,新加坡還有六十三個離島,總面積只有七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國家卻聚居著五百五十萬人,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本地居民中,華人佔了百分之七十四以上,第二順位的馬來人只占百分之十三。
一八一九年,此地成為英國殖民地,在漫長的歲月裡,新加坡是大英帝國在亞洲重要的航運與戰略基地,更是日不落國重要的經濟據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從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五年,新加坡被日軍佔領了三年半,並被更名為昭南。戰後,英國再次控制新加坡。直到一九六五年,新加坡才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獨立建國。但是,在短短的歲月裡,這個島國卻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即使在橫掃全球的經濟風暴中,失業率極低的新加坡仍然屹立不搖。現在,除了紐約、倫敦之外,新加坡是全世界第三個最為活躍的金融中心。
英國人、日本人、馬來人都曾經是主子的新加坡華人的精神狀態是怎樣的複雜,我們不難想像。在英文是主流語言的新加坡,多數來自福建、廣東、海南的華人在複雜的語境中艱難掙扎的內心糾結,我們能夠了解。因此,當英培安的小說中出現相當數量的廣東話,並且在書中附有「粵語華語對照表」的時候,我們體會到,華語對於生活在新加坡的華人來講絕非最重要的語言,粵語仍然是或曾經是母語,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不可徹底分離的部分。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讀這本優秀的小說,才能感同身受。
國家小、歷史短,絲毫不影響文化的多元,因為這個移民國家有著漫長、複雜的移民史,而每一位移民的艱辛跋涉便足以構成一部或數部長篇小說。
英培安的這本小說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第一代廣東移民梁炳洪老先生的回憶與夢境為主線,細緻描述移居南洋的曲折歷程。並非一個「窮」字能夠概括一切。是的,廣東鄉下的貧困已經到了父親準備賣掉妹妹的地步,作哥哥的終於得到家人允許同朋友一道到省城尋找活路,繼而到香港,終於抵達新加坡。兩位少年人離開家鄉之後,並非沒有生存機會,而是仍然懷有夢想,希望著「遍地黃金」的南洋會帶給他們幸福的生活。當他們倆人在一間咖啡茶鋪找到工作,安頓下來之後,兩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梁炳洪安於現狀,不想再冒險,也不想吃苦學藝,而終生留在了這間茶鋪。朋友德仔卻吃苦耐勞積極學藝,成為粵劇名伶。不僅如此,兩人共同喜愛的女子雖然嫁給了梁炳洪,他卻知道實際上,她愛的是德仔。於是,事業、愛情都充滿遺憾的梁炳洪被妒火焚身許多年。如此人生遭際足夠成篇。但是,小說的主場是新加坡,新加坡的歷史、文化成為雄渾的背景,為人物的際遇延拓出深度。華人人口眾多,但華語始終受到官方的限制同排擠。下一代要有前途需進英校而非華校,粵劇是無數廣東移民心底裡的最愛,卻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裡迅速地沒落。一件藏在箱底多年的戲服成為鄉愁的具體表徵,成為一個美麗的隱喻,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它牽連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情故事,愛恨交織;對故國的希翼、失望、惆悵,對現實社會的哀怨、猶疑、徬徨都同這件戲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整部小說閃耀出華彩。
日軍佔領期間,無論怎樣地逆來順受,百姓依然遭到殘酷的荼毒。這段史實在書中有著清晰、沉痛的描述,是小說中特別撼動人心的部分。梁炳洪同妻子在這生死攸關、艱難度日的歲月裡,反而能夠心心相印、能夠互相扶持。作者的敘事脈絡便得以深植於人性之光輝面。
小說的第二部分以梁炳洪的孫女如秀為主線,讓我們看到了現代新加坡的社會變遷。如秀念的是英校,在公司裡做事使用的是英文,同女友們相聚聊天也是使用英文的時候居多。因此,如秀的中文程度不是很高,廣東話講得也不是很流利;有趣的是,這樣一位現代女子對粵劇卻情有獨鍾,工作之餘樂於學習演唱。在個人感情方面,她的前男友雖然一表人才,卻用情不專,終於分手。如秀同第二任男友劭華卻很快進入婚姻,隱隱然有著同粵劇的某些關聯。劭華不但曾經同梁老先生「對歌」,而且認識如秀的大哥劍秋,粉雕玉琢、熱愛粵劇並且獻身藝術的劍秋。英培安為劭華埋下了長長的伏線,這根伏線的首尾都同粵劇相連,千迴百轉終於回到了那件戲服上,成就了這本小說在結構上的特別優異之處,使得戲曲同小說相輝映,曲折、婉轉、引人入勝。
然而,英培安畢竟是卓越的小說家,他並沒有讓那件優雅的戲服佔據舞台,他也沒有讓纏綿悱惻的粵曲成為主旋律。那麼善解人意、那麼體貼、那麼樂於傾聽的劭華竟然是冷漠的。而那位為了學戲荒廢了學業,終於翩翩登台的梁劍秋卻並沒有真正得到良師指點,竟然只學得皮毛,終至遭人譏笑、輕慢,而幡然醒悟自己只不過是「半桶水」,尋根究底,年少時並非真正愛演戲,沒有下過苦功夫,而只是虛榮心作怪而已。
情何以堪?正是這四個字道出了真章,人性的複雜與多面同哀痛、埋怨、遺忘相應和,寫出了曲折、隱晦而不堪回首的人生。
小說成功地描摹了八十餘年動盪不安的歲月,展開了梁家三代人曲折多桀的命運,讓我們看到了新加坡的社會政治風情,以及顫動在廣東移民心弦上的雖然微弱卻年復一年繞梁不去的優雅韻致。
………………………………………………
《戲服》
作者:英培安
出版者:台北唐山出版
………………………………………………
刊登於《漢新月刊》2016年9月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