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文友社】
昂揚的生命樂章

當一部卓越科學家的詳實傳記攤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些猶疑,這位科學家獻身的領域可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是的,實驗化學家李遠哲教授從臺灣大學學士、清華大學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一路行來,首創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儀器,並以此進行原子與分子的動態研究、原子與分子的彈性散射、多光子解離、離子光譜……。
每一步對於世界科學界都是震撼性的、開創性的。具有科學專業知識的讀者會讀得津津有味;對於原子分子電子光子離子說不出所以然的讀者也能夠從這部傳記平實易懂的書寫中得到學習。更重要的是,傳主八十年的跋涉譜寫出了壯麗、輝煌、昂揚的生命樂章。每一位閱讀這部傳記的讀者都能夠被深深感動、被激勵、被鼓舞。
李遠哲教授是台灣人,祖上十二代定居台灣,不但對這塊美麗島土的情感深厚,而且深深體念到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父老鄉親、自己的社會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之,在一九八六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放棄了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所能夠享有的豐厚的研究條件,返回家鄉,於一九九四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在科學與民主這兩個方面都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遠哲從小就是個心靈手巧的孩子,六歲就能無師自通的剖竹子製作竹簍,少年時便能幫助母親修理縫紉機,而且車出來的衣物整齊美觀。從小用手的習慣、站在父親身後看他作畫的心得使得青年遠哲能夠畫出極為精細的設計圖,能夠親自動手製作極為精密複雜的實驗儀器。
李遠哲有著尋常人沒有的敏銳與同理心。在臺大求學的時候,有學生晚間歸營搭乘三輪車,沒有付車資,無恥地開溜了,害得車伕苦等多時。第二天,車伕寫了一首打油詩貼在臺大布告欄上,遠哲見了,不但義憤填膺而且將這首長詩抄錄下來,留在身邊,提醒自己永遠要想到勞苦的人們,永遠要關切、愛護他們。這樣的精神使得他在日後同工廠師傅們的溝通中有著最平易近人的態度。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同師傅們共同進行創造的夥伴。工人師傅們回報以熱情的支持,在製作、搬運貴重儀器的過程中,這種互相的尊重、愛護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李遠哲不肯人云亦云,事事追求真相。在俄文是沒有人敢於碰觸的語言、俄羅斯文學是禁書的時代,遠哲為了讀懂科學論文苦學俄文,同時也接觸了大量的俄羅斯文學。在時代的劇烈動盪中,他便能夠以嫻熟的俄語同戈爾巴契夫交談,讓這位俄羅斯改革先驅對台灣的學人刮目相看,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遠哲是一個為了科學研究奮不顧身的人。少年李遠哲已經立下宏願要做一位科學家。既然立定了志願就要盡一切力量來實現,於是,李遠哲成了大學裡實驗室裡睡眠時間最少的人,無論是學生還是實驗室同仁都能夠在深更半夜找到他,因為別人都睡了的時候,他還在工作。
而且,遠哲並非孤家寡人,他有家小。他能夠陪同家人的時間是非常稀少的,甚至小女兒覺得他是不在家裡過夜的,一天晚飯後,父親照例奔赴實驗室的時候,小女孩竟然很客氣地跟他說,「謝謝你來我們家陪我玩。」讓做父親的大起恐慌,於是晚上陪家人的時間由一小時改為兩小時,待小女兒睡下之後才趕往實驗室。如此作息數十年如一日,我們不能不對這位科學家的賢內助吳錦麗肅然起敬。這位淡泊名利的知識女性堅忍不拔地成為李遠哲最為強有力的支持者,使他沒有後顧之憂。
九○年代中期,李遠哲全家返回台灣,對於這位大忙人來講,中央研究院的院務最重要,社會關懷佔第二位,原子與分子研究所的事務與研究工作佔第三位,家人排在最後。平心而論,在原分所同年輕的科學家們一道作研究是讓他最快樂的事情,但是,為了中央研究院,為了教育改革等等有關社會進步的事務,他不得不放棄許多;當然,連帶著,也在漫長的歲月裡時時地對家人感覺非常的愧疚。
被譽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的李遠哲是一個弄潮兒,從來不向「不可能」低頭。
年輕時,當權威們告訴他,看不見的東西是無法測量的,他卻在想看不見的東西在運動中會留下軌跡,找到這些軌跡就有了測量的可能性。事實證明他不但是對的,而且他早在一九六○年代所創造出來的交叉分子束儀器之功能已然超過世界上已經有的何止萬倍。十年之後,學術界一致認為李遠哲的創造已經登峰造極不可超越。
但是李遠哲自己卻從來不作如是想,他認為,「所謂的極限也不是不可能被挑戰的」。返回台灣,在原分所,他繼續反覆推敲,同青年科學家一道完成數項研究,創造出光分解產物動能分析儀,以實際的研究成果證實了他多年來的理念,同時將原分所推上國際物理化學界的版圖。
李遠哲是一個謙虛、內斂、具有強烈使命感的人。在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時候,他表達了對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感謝之情,對實驗室全體同仁的感謝之情。他獲獎的原因是他在一九六七年從設計打造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儀器開始,並且在往後的歲月裡使得「看不見」的分子碰撞帶動的化學基元反應能被深入地了解。他在二十年裡的持續努力終獲肯定。但是,李遠哲從來不認為自己的創造是屬於個人的,他追隨居里夫人的理念,科學的研究成果屬於全人類,當為全人類造福。因此,當世界頂尖科學團隊希望能夠了解他的創造時,他免費提供精細的設計圖,給予世界各地的同行們最有力的支援。不僅如此,他也不斷地代表台灣科學界在國際上發聲,「我們要重新建立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的緊密關係。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當今日以相互依存的世界裡若大多數人仍然受難,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是一個安全的所在。」他呼籲科學家們,「要盡力解決全球競爭和全球合作的兩難矛盾」。而他超過一甲子所譜寫出的生命樂章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堅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排除萬難奮勇向前。
…………………………………………
《李遠哲傳》
作者:藍麗娟
出版者:台北圓神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