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龍哥部落格】
原生貝殼當媒材朱簡源真有「藝」手

陳龍禧

用各種原生、原型貝殼當媒材作貝殼畫,是另類藝術家朱簡源,從小求學階段、當職業軍人、當火車司機及現在最愛的休閒娛樂。對他而言,服務於綠島時當管訓政治犯時,身分是軍人;臺灣鐵路局未退休前駕駛自強號列車,是位西部縱貫線奔馳的火車司機;下班後的休閒時間,他變成從雕刻到貝殼畫都難不倒的藝術家。1999年臺鐵退休後更有創作能量,終於能全神專注在最愛的貝殼畫、雕刻嗜好,家裡幾乎成了一座藝術品收藏館。
自古《醒世恒言》即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住宜蘭縣頭城鎮大溪海邊的朱簡源,老家後門隔著一道防波堤就是太平洋,從小接觸的是汪洋大海、漁港及漁民。朱簡源表示,小時候在漁村長大,有什麼免費玩具就玩什麼。臺灣小學生常唱的一首《捕魚歌》「白浪滔滔我不怕….」真是好像在形容他們生活。朱簡源說「漁民信奉媽祖,傳統臺灣漁港附近宮廟特別多,成長過程看到廟宇用剪黏陶瓷貼花,自覺用貝殼來貼一定更漂亮,加上天天聽到的都是浪濤聲,當然也因為他深諳水性,取得貝殼相對容易,就這樣喜歡上這項藝術。」
讀書時很愛畫圖課,朱簡源與生俱來的創作藝術天分,加上臺灣四面濱海,每當浪濤拍岸,總會挾來各種各樣、大大小小多樣的美麗貝殼。他對大溪的自然風貌、豐富的海洋資源、多樣化的海洋生物,瞭如指掌,尤其是對形形色色的大小貝殼、海岸邊飄流木,常常愛不釋手。經過他多年辛苦摸索,慢慢找到材料導向的脈絡,創意與靈感在貝殼及雕刻交錯間,激發他用較易取得的媒材當創作的構思,經他細膩的巧手創作出一幅幅貝殼畫,將飄流木雕成好木刻品,藝術性盡顯無遺,令人讚嘆。
臺灣臺東外海有個海島叫綠島,是國民黨執政時期,關押白色恐怖政治犯的地方,後來改成管訓重刑犯的專屬監獄。每當潮水退去,就可以在沙灘上撿拾貝殼。臺灣的貝殼畫發展,早年是由綠島政治犯去海邊揀貝殼製作而成。朱簡源軍校畢業被警備總部派到綠島管教犯人,因為他有貝殼畫專長,看犯人的小品貝殼畫缺少可看性,他乃提供機會教育協助改良貝殼畫,加上具有的美工天份,從此以「朱爻」為藝名,更加與創作貝殼畫結下不解之緣,他第一張貝殼畫「威震山河」老虎畫作,即是在那時期完成。
綠島早期並未開放觀光,一般人甚至連海邊都不能靠近,那時海邊的貝殼又多又漂亮,真的很作貝殼畫的天堂。剛開始時只是小規模創作,後來管訓單位為教育犯人一技之長,久而久之就變成生產企業,不僅送到臺東販賣,連臺北中華商場,臺灣全國各藝品店,都掛起標示綠島貝殼畫出售,價碼還不低。到了晚期沒政治犯,創作者就變成被管訓重刑犯。朱簡源說「原生、原型貝殼大概都是作成花鳥比較多,不容易作成山水畫。他不是藝術科班出身,學的又多又雜,技法不受限,才能把貝殼這項綜合繪畫與工藝的作品完成。」
貝殼畫是藝壇較為少見的創作媒材,朱簡源表示「物以稀為貴」而有藝術推廣的市場價值。當年他只要不是值勤時間,就可以下海及沙灘尋找貝殼來當作畫媒材,至今仍有些作品是用歷年來從綠島的貝殼畫製成。也因為在外島較少干擾的關係,在朱簡源整體的貝殼畫作質感展現藝術巧思,可在構圖中看見他創作過程的細膩軌跡,並見其心境前後呼應所建立自我對話的生命昇華,讓作品充滿了無限豐沛生命力,令人望之興意,是欣賞他貝殼畫的最大感受。還有朱簡源雕刻材料,都是親自上山下海蒐集,包括樹瘤茶壺、煙斗、拐杖雕刻,作品均很具可看性,更顯彌足珍貴的生命體悟。
朱簡源創作貝殼畫的歲月,比起他在臺鐵服務的歲月還久。他說「亞洲國家菲律賓、日本琉球、中國,也有人用貝殼創作,但是都依照需要,經過切割與加工的圖案拼貼。他則是以同種類的貝殼,選取相同顏色與形狀作畫,在臺灣無人出其右。」朱簡源強調「他用天然貝殼的色澤、形狀,不經染色與切割,以貝殼取代畫筆、雕刻刀與顏料,這樣的藝術創作相當罕見。」由於完成一幅畫需要有專注力,相當的耐心與細心,只要稍一不慎就前功盡棄,又要融合美學,目前也沒有人願意學習,所以戲稱這樣的創作可能空前絕後。
從軍中退伍朱簡源考鐵路特考進臺鐵當司機,曾有一段期間中斷貝殼畫的創作,直到1988年臺鐵大罷工,差一點發生鐵路的228事件,讓他覺得應該具備第二專長的危機感,生活才會踏實,不然一旦失業一家老小生活會有問題,乃再度恢復創作喜歡的貝殼畫。如今,在朱簡源的工作室,可以看見他用各式貝殼創作的畫,多以花鳥、動物為題材,包括蟠龍「飛龍在天」、老虎「威鎮山河」的等等,形狀立體加上顏色幾近真實的圖畫,栩栩如生,不禁讓人覺得虎虎生風。
退伍軍人及退休火車司機兩項職業,很難讓人和藝術家聯想在一起。朱簡源家的工作室,只靠使用磨砂紙、雕刻刀,外加一把柴刀,居然就創造出十二生肖,各式動物一整排全上了拐杖頭。在朱簡源的巧手下,每一件作品,無論貝殼畫或木頭雕刻,都栩栩如生,處處都是驚喜!他用自己潛水撈回來的貝殼創作,想像虎紋的顏色,找到最適合的貝殼,都可以拿來作畫,魚鰭跟海螺擺上去,就成了鬍鬚跟眼睛。這樣的創作不為成名,只是一種興趣,他很願意傳授創作貝殼畫的技藝,也想與同行切磋技藝,分享創作經驗,但總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
經過朱簡源巧手,把已經死的貝類,在飛龍、猛虎、舞鶴的圖案中賦予新活過來的生命,是一大藝術奇蹟。朱簡源從未拜師,所創作的的藝術作品、木雕及玉石收藏品及芒刻作品,真是令人驚艷,歎為觀止!欣賞他貝殼畫作所產生的視覺震撼,見者無不高度讚嘆。也因為沒有門派影響,他的創作全是自成一格。談到創作過程,他說「要在絨布上面黏貼貝殼,所有的構圖都在腦中,也無法打草稿,只要一個失誤,作品就得重新來過,因此,每一個動作都要步步為營。老虎身體的每片素材都是貝殼,上萬個貝殼創作一幅老虎畫,就要有上萬個不後悔」。
用各種貝殼創作有這樣傑出成就,朱簡源應聘到大溪國小任駐校藝術家,他很感慨「貝殼作畫雖難,要蒐集更難。」他為尋找大小、各種顏色的貝殼,幾乎走遍了臺灣與離島的海岸線。因為地域與季節不同,加上貝殼遭海水沖刷時間的長短不同,要蒐集顏色、大小相同的貝殼相當不容易,他現在家裡存放的迷你貝殼,有的是委託朋友從國外蒐集。國內也有工藝界以貝殼作畫,然而能像朱簡源對貝類生態這麼瞭解、這麼能揣摩意境,技巧又嫻熟,作品幅幅細緻如刺繡、如圖畫,精緻而又生動實數稀少,他藝術與工藝相乘效果的貝殼畫,在海洋藝術發揮出無人能出其右的成就,值得欣賞。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