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周記週記】
聖家的喜悅篇 (141)

周 道

1. 若瑟·拉青格-本篤十六世梵蒂岡基金會主席、耶穌會士隆巴爾迪神父在梵蒂岡舉辦的一場關於“政治的仁愛”會議上發言,主題為“利瑪竇的外交學問”。他強調,利瑪竇神父是基督信仰與中國對話的橋樑。
隆巴爾迪神父說,利瑪竇是首批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之一,他跟隨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足跡,經過“漫長的不同行程”之後,終於在1601年抵達北京,“為基督信仰的臨在奠定了持久的基礎”。為了履行服務的使命,他在澳門耐心地學習這個亞洲大國的語言和習俗。隆巴爾迪神父指出,“這種努力了解中國文化並嘗試適應它”,進而溫柔、親切地“融入它”,“而不是帶著一種優越、僵化和某種意義上粗暴的態度,後來成為了耶穌會士傳教方式的特徵,在這方面,利瑪竇神父是一個傑出的典範”。
接著,隆巴爾迪神父指出,這種對中華文明的全面深入地探索使福音“本地化”的過程得以肯定,這與利瑪竇神父的態度不無關係,他以一種友愛的真精神,“深切尊重”與他交談的中國人,並細心聆聽他們的問題和意見”。本著這種精神,“利瑪竇在科學、倫理領域以及宗教、天主和救恩等方面與他的中國朋友們進行富有成效的對話,直至他去世”。
最後,隆巴爾迪神父總結道,這位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士“對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與和平相處的可能性”做出了寶貴的貢獻,這是“東西方之間富有成效的相互尊重和友愛關係的典範,我們可以說,在基督宗教信仰與中國的關係上也如此”。
2. “中國教會在信仰上和世界各國的天主教一樣,同屬一個信仰,同行一個洗禮,都忠於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中國杭州的主教楊永強(若瑟)幾天前在世界主教會議上發言,講了這句話。他是來自中國大陸、出席在梵蒂岡召開會議的兩位主教之一,另一位是福建福寧/閩東的主教詹思祿(味增爵)。
這是第三次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位主教出席世界主教會議:前兩次分別是2018年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以及2023年關於同道偕行的世界主教會議第一期會議。在聖座與中國政府於2018年9月簽署臨時協議之前,沒有任何一位中國大陸的牧人能夠參加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和隨後的世界主教會議。
楊永強主教回顧了這幾次在與普世教會共融中的參與後,解釋說:“我們遵循福音精神:‘為一切人而成為一切人’的宗旨,積極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堅持天主教中國化方向,廣傳福音。中國天主教本著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原則積極與世界各國的天主教會進行互訪。就教會牧靈福傳,社會服務,神學研討等方面進行交流,積極參加國際宗教和平會議和祈禱活動,為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光做鹽,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主教最後表示,“歡迎各國天主教會和宗教團體到中國教會訪問”。
詹思祿主教的致詞更著重於基督信仰在中國的歷史。他提到耶穌會士利瑪竇的形象和他的“實驗”,即“基督福音在人類生活中不同的實踐形式”。不過,他接著補充說:“然而,此後就如何分辨文化的差異性與基督信仰的純正性,一度使得在華傳教士感到困惑。這種困惑最終引發了一場著名的禮儀之爭。它的發生地正是我的教區閩東。‘從歷史角度來看’,此次挫折原因之一便是教會忽略了人類文化的差異和互補性。”
詹思祿主教繼續說,“成為福傳使命中的共議性教會就是在追尋人類終極目標——天主的旅途中尊重並聆聽來自不同歷史、文化和傳統的聲音”。在中國教會必須以新的眼光面對的問題中,主教表示:“如何面對因混合婚姻帶來家庭培育的挑戰;如何對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的適應;如何解決教友在民間信仰與某些傳統文化之間的迷茫等都需要中國教會用新目光去審視。新時代的教會被賦予新的分辨任務,然而聖神的聲音總是隱微難辨的。因此謙卑地從歷史與現實的經驗中學習,是福傳的重要途徑,即以此分辨出‘上主為教會指明新的道路’。”
3. 聖神以何種方式臨在於教會中並施展作為?教宗方濟各於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簡單的話語作了解釋,表明“聖神是賦予生命者”。教宗強調,這生命超越了死亡。“聖神住在我們內,祂就在我們內”。
首先,教宗回顧了引導教會深信聖神具有“完全的天主性”的旅程,然後論述“聖神賦予生命”的要理。
“在創世之初,天主藉著吹氣賜給亞當一個人性生命;從泥像中形成‘一個活人’(參閱:創二7)。現在,在新的創造中,聖神賜予基督徒新的生命,這是基督的生命、超性的生命,有天主子女的身分。”
正如聖保祿宗徒所感嘆的那樣,“在基督耶穌內賜與生命之神的法律”,使我們獲得自由,“脫離了罪惡與死亡的法律”(參閱:羅八2)。
教宗於是說道:“所有這一切,對我們來說最大和最令人感到寬慰的消息在哪裡?是什麼呢?就是聖神賜予我們的生命是永恆的生命!信仰使我們脫離了恐懼,不再以為一切到此為止,不再認為對於宰制塵世的苦難和不公沒有任何救贖。”
這位外邦人的宗徒還向我們保證,“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我們內的聖神,使我們“有死的身體復活”(同上參閱:八11)。因此,今天我們在感恩祭中說“我信聖神”時,就是表明聖神“是天主”,祂在我們內,賜予我們生命。
回顧信友們的信仰旅程,教宗強調,在數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聖神的聖化和神化行動引導教會”明白“聖神完全的天主性”,正如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所表明的,聖神“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祂曾藉先知們發言”。
教宗說,我們如今在《信經》中仍然宣示的這段話,旨在凸顯,聖神分享天主的“尊貴”,祂屬於造物主界,而非受造界。
教宗提到,稱聖神應“與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是聖巴西略最為上心的事,因為“聖神是主,是天主”。後來,拉丁教會在彌撒的《信經》中特別明確聖神由聖父及聖子所共發,使用了“及子”的表述。這個詞語引發了東方和西方教會之間的爭論和分裂。
教宗表示,這個問題“在兩個教會之間建立的對話氣氛中,已經失去了以往的嚴重性”,所應努力的是“如同一個‘可調和的分歧’原則,希望彼此完全接納”。
“我喜歡這樣說:‘可調和的分歧’。在基督信徒當中存在許多分歧:我是這個學派的,他是那個學派的;這人是新教徒,那人是……。重要的是,在一起行走的愛內,這些分歧得以調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