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又憶林肯——寫在林肯第153年遇刺紀念日前夕(2)

▪江蘇大學 萬雪梅▪

(續上期)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學家羅洛·黎斯·梅(Rollo Reese May,1909-1994)認為焦慮是“指人的存在面臨威脅時的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在人類生活中存在受到威脅甚至喪失都是不可避免的。”焦慮的實質和意義之一,在於“它是當人的存在受到威脅時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威脅可能針對生命,也可能針對與生命同等價值的信念和理想,還可能針對人的價值觀或象徵。”③面對種種不幸,林肯一定沒少受憂鬱、焦慮的折磨,但林肯沒有深陷其中,求知、吟詩、閱讀、運用法律知識皆可使他將憂鬱暫時忘記,亦可使他將憂鬱轉移,而在這一過程中,他漸趨真理、漸悟真理“人生而平等”——堅信人類的平等自由和謀求發展的權利,並且切切實實地付之於行動,即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不僅僅是像前任的總統們讓它停留在條文上。
從一個憂鬱的平民大孩子,成為美國的大總統,這意味着什麽?從林肯坎坷的仕途我們可略見一斑。
1832年3月9日,林肯宣布參加州議員競選,第二年當選,連任四屆。1849年從國會卸任,直至1854年,林肯蟄居家鄉小镇。1856年,林肯停止游移觀望,加入新成立的共和黨。1858年,被推舉為國會參議院候選人,與民主黨的候選人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A. Douglas)競爭。道格拉斯知道林肯的實力,他曾說,“I shall have my hands full. He is the strong man of his party—full of wit, facts, dates —and the best stump speaker with his droll ways and dry jokes, in the West.”④
道格拉斯舉止優雅殷勤;而林肯又難看又笨手笨腳。道格拉斯具有大衆偶像的風采;而林肯那沒有血色又布滿皺紋的面孔則充滿憂鬱,他的外表絲毫無吸引力可言(艱苦的生活使林肯不到三十嵗便皺紋滿面,神色憂傷)。道格拉斯的打扮像個富裕的南方農場主人,身穿褶紋襯衫,深藍外套、白長褲,頭戴一頂白色寬邊帽;林肯的打扮粗野,令人忍俊不禁:陳舊的黑外套太短,袋裝的長褲太短,高高的煙囪帽飽經日曬雨淋,早已髒兮兮的了。
但是,道格拉斯講起話來一點都不幽默;林肯卻是有史以來最詼諧的人物之一。道格拉斯認為奴隸制是對的,而林肯認為它不對,這是整個論戰差異所在。最後的結果是林肯在此次競選中失敗。
當時是十一月,他已撇下律師業務六個月之久,沒賺到一分錢。現在手頭的現金甚至不够償還屠夫和雜貨店的欠款。他又將坐上破馬車,再度在原野中巡迴出庭。天氣突然轉寒,野雁越過頭頂的灰色天空往南飛,大聲啼叫;兔子衝過路面;狼在樹林里悲嗥。可是馬車上的憂鬱男子對四周的情景熟視無睹。他繼續往前趕路,頭垂在胸口,沉思入神,充滿了絕望。
但林肯不久被提名為共和黨總統的候選人,在共和黨的全力支持下,他終於贏得了1860 年大選的勝利。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一個憂鬱 、焦慮、曾經最最普通不過的美國人,也能成為美國總統,自身的原因何在?最起碼,他得有對付焦慮的健康方式。對付焦慮,心理學家認為正常人的健康方式是指“個體在焦慮面前既不逃避,也不墨守成規,而是依靠足够的勇氣積極地面對焦慮,這種在鬥爭中實現的價值觀才是更有價值的。個體之所以運用這種方式擺脫焦慮,是因為個體的價值觀的影響要大於焦慮的威脅。如果一個人對某種價值觀深信不疑,並決心為保衛它而不惜犧牲,那麽,在勇敢地面對 焦慮時所獲得的勝利,其價值遠遠大於逃避焦慮,因此在焦慮面前他能無所畏懼,通過增强自己的存在感,發揮其潛能,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③
“人是觀念的囚徒。”⑤一旦林肯確立了自己對於人生的態度、觀念,他便勇往直前了。其實成了總統,種種焦慮並沒有消失,相反,有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新的焦慮。比如,當時林肯雖然成了總統,卻是美國歷史上惟一沒有得到南方承認的總統。他們為了維持奴隸制,另立了政府,另選了總統。不久南北戰爭爆發,林肯受命於危難之秋,指揮着美國最殘忍的一場戰爭,第一場南北戰爭(Civil War, 1861-1865)便宣告失敗 ,失敗對林肯來說並不新鮮,他一輩子都在面對失敗。“我不是非贏不可,但一定不能錯。我不是非成功不可,但一定要遵從良知良能。”荒野戰役的頭一個星期,他幾乎完全沒睡覺,臉上的皺紋加深,肩膀下垂,兩頰凹陷,時常背着雙手走來走去,眼睛下面有個大黑圈,腦袋垂在胸前——一副傷心、憂慮、焦急的樣子……寡婦和孤兒的哭聲老是在林肯的耳畔回響,無論多疲乏,勞累,林肯隨時接待人們的來訪,聽她們的哭訴,答應她們的請求。
林肯,不對任何人心懷怨恨,將慈悲之心廣布天下,自己卻從當選總統的那天起,就一直處於被暗殺的威脅之中,他收到的恐嚇信可以專立檔案,到逝世前一個月,已經有80封之多。這一天最終還是到了,1865年,就在耶穌殉難日4月14日那天,56嵗的林肯成了美國第一個遇刺的總統。林肯這位合衆國的總統,在勝利終於來臨之際,最後一個加入總數60多萬的陣亡將士之列,來償還他深惡痛絕的奴隸制欠下的這筆血債。
這便是林肯的一生:苦難、憂鬱、焦慮,最終還被人槍殺!但他畢竟從荒原的窮孩子,當上了大總統。一個可以說曾經是世界上最憂鬱的、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成就了最輝煌的美夢——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總統之一。須知另外兩位總統華盛頓、杰弗遜皆為美國國父,都出身於弗吉尼亞的名門望族,有着與生俱來的財產、教育、風度、自信和優越感。他們一出現在人群中,便令人感到某種威嚴,因為他們早在大庄園就訓練成當然的領導者。他們自然也身經百戰,但畢竟一生顯赫,功德圓滿,為光環所籠罩。而林肯,一個最普通的美國人“對誰也不懷惡意,寬厚善待所有人”,真正忠於真理,忠於人道,信守“人生而平等”,即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成了美國民主精神最傑出的代表和象徵。“他不僅帶領國家度過了最困難的年月,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聯邦,還最好地表現了美國普通人民的品質和信仰,闡明了他們對政府的理解,他的‘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概括已經成為美國人民對政府不可動搖的堅定理想。”⑥
人固有一死,他為民主與自由而獻身,死得其所,他的英名將永遠留在史冊。他的憂鬱,他的許許多多的故事,對於我們所有正在或將要受着憂鬱、焦慮煎熬的人們,在當今時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無深刻啓示。
注釋
① 魏博芬:《林肯:國家統一者的堅定捍衛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8期,第51頁。
② Stefan Lorant. The Life of Abraham Lincol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3,第33頁,第10頁。
③ 楊鑫輝:《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419頁,第417頁。
④ Pauls. Boyer, Clifford E. Clark , J r., Joseph F. Kett ,Thomas L. Purvis , Harvard Sitkoff, Nancy Woloch, The Enduring Visio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Volume 1: To 1877, New York: D. C. Health and Company ,1990.
⑤ 錢滿素:《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4月,第1頁。
⑥ 錢滿素:《美國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74頁。 (完)


回上一頁